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起草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凌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凌源市百利食用菌协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东奎王怀印王桂萍T/LBLSYJ001—20181双孢菇种植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孢菇种植栽培的产地环境、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凌源市百利食用菌协会所属各成员单位种植区域内的双孢菇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9689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
GB/T8868蔬菜塑料周转箱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生环境条件
NY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生环境条件
NY5095无公害食品食用菌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391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2375—2013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1061—2006香菇等级规格
NY/T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DB21/T2489—2015香菇冷藏保鲜技术规程
DB21/T2262—2014食用菌固体菌种制作规程
3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双孢菇
又名白蘑菇,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层亚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T/LBLSYJ001—201823.2发酵料
经多种微生物分解的培养料。
3.3催蕾
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人为的给予菌丝一定的生态条件,促使其生理转化,形成子实体
的过程。
4产地环境
4.1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好、周围环境清洁、水质良好、无污染源、地势平坦,并有可持续
性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应符合NY/T391标准要求。
4.2种植栽培用水应符合GB5749要求。
5栽培季节
春茬3月下旬~5月下旬出菇;秋茬7月中旬~8月上旬前出菇。
6菌种制作
按NY/T528执行。
7发酵料配方
7.1配方Ⅰ
每栽培100平方米用干牛粪2500kg、玉米芯棒1250kg、食用盐20kg、熟石灰20kg、过磷
酸钙20kg。
7.2配方Ⅱ
每栽培100平方米用干牛粪2500kg、杏孢菇下角料1250kg、过磷酸钙20kg、食用盐20kg、
熟石灰20kg。
7.3配方Ⅲ
每栽培100平方米用干牛粪1500kg、麦麸2000kg;配料:尿素4.5kg、过磷酸钙35kg、石
膏35kg、熟石灰45kg、碳酸铵30kg。
7.4配方Ⅳ
每栽培100平方米用干牛粪1600kg、稻草2500kg;配料:尿素12.5kg、过磷酸钙40kg、
石膏60kg、熟石灰65kg。
8培养料发酵与播种方法
8.1培养料发酵方法T/LBLSYJ001—2018
Q/LDXWSYJZ001—201638.1.1前发酵预堆
将无霉变的玉米芯棒、杏孢菇下角料或麦秸、稻草,在1%的石灰水中浸泡6~12小时,捞
起随堆随踩成长方形;干牛粪碾碎过筛,粪水重量比按1:1.0~1.2比例,加水预湿堆成长方形,
含水量达到手握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8.1.2建堆
建长20m、宽1.8m的料堆,底层铺30cm厚预湿后的玉米芯棒(杏孢菇下角料)或麦秸(稻
草),交替铺上预湿后3cm~5cm厚的牛粪,以后每层高度约25cm,达6~8层。从第三层起均匀
加水和约总重量的1/6的食盐(尿素),每层依次增加,顶层用预湿后牛粪覆盖,呈龟背形,有
少量水流出为标准。
8.1.3翻堆
8.1.3.1总体要求
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把粪草(棒)充分抖松,干湿拌合均匀,
各种辅助材料依次均匀加入,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
8.1.3.2第一次翻堆
料堆积3d~5d,料温达到65℃~7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料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翻
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过磷酸钙和碳酸铵。
8.1.3.3第二次翻堆
在第一次翻堆1d~2d后,堆温达到65℃~75℃,3d后再进行翻堆。并连料堆堆顶和堆侧面
每隔1m用直径6cm~8cm木棒扎排气孔,翻堆时,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
有利于均匀发酵。此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
8.1.3.4第三次翻堆
第二次翻堆2d~3d后,进行第三次翻堆。在料堆中间每隔1m设直径6cm~8cm的排气孔,
将熟石灰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
调整的原则。
8.1.4前发酵料的标准
料色为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料疏松,含水量为65%~68%,PH值
在7.5~8.5。
8.1.5后发酵方法
培养料进房后,关闭门窗,让其自热升温达48℃~52℃,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调节
气量,升温培养1d~2d,再进行蒸汽外热巴氏消毒,杀灭杂菌与害虫。T/LBLSYJ001—2018
/LDXWSYJZ001—201648.1.6后培养料标准
料为褐棕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草料轻轻拉即断,具有浓厚的料香味。
8.2播种管理
8.2.1播种
后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上
下翻透抖松,整平料面,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室外温度在30℃以下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
使用750ml麦粒种1瓶,撒播并部分轻翻入料面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
萌发。
8.2.2养菌管理
温度保持20℃~26℃,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逐渐加大通风量,暗光培养,一般
播种后持续20d~25d菌丝可长满料床。
8.3覆土
8.3.1覆土的配制
选用透气良好的肥沃壤土,每栽培100m2用土量,加入2%的复合肥,0.2%的磷酸二氢钾、
2%~3%熟石灰混合均匀,喷洒500倍敌敌畏和200倍甲醛溶液,将PH值调至8,调含水量
20%~30%后,建成1.2m宽和高1m~1.5m的条形料堆,薄膜覆盖闷24h,散堆挥发药味后备用。
8.3.2覆土方法
菌丝长满培养料后进行覆土,用配制好的土在料面上覆3cm~5cm,再用喷雾器喷水湿透覆
土层,含水量30%~50%,覆膜保湿。
8.4催蕾条件
菇房内温度保持15℃~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90%,覆土含水量60%,不能直接向
菇蕾喷水;增加散射光,刺激菌丝迅速转化。
8.5采收
8.5.1采收标准
子实体达到8分成熟时,应及时采摘,潮头菇稳采,密菇勤采,中间菇少留,潮尾菇速采。
8.5.2采收方法
一手按住覆土层,一手捏住子实体左右轻轻转动采下,顺手削净根部泥土和废料。
9主要病虫害及防治T/LBLSYJ001—2018
/LDXWSYJZ001—201659.1主要虫害
常见的有螨类、线虫、菇蝇、菇蚊、蛞蝓。
9.2防治方法
9.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创造有利双孢菇生长发
育而不利于病虫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菇棚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清洁的卫生。
9.2.2物理防治
栽培前利用日光暴晒、高温闷棚、黑光灯诱杀等措施,菇棚的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
纱,做到随手闭门,经消毒隔离区进棚。
9.3控制措施
9.3.1病害控制措施
9.3.1.1黑腐病
菇棚使用前进行消毒,加强通风降湿,空气湿度及覆土含水量要稍低,及时拔除病菇。
9.3.1.2褐色鳞片菇
出菇期间应做好遮光管理,使其处在弱光下生长,避免强光照,湿度避免过大。
9.3.1.3胡桃肉状菌
严格挑选菌种,菇棚严格消毒,覆土必须取自于地表20cm以下的土层,并严格进行消毒,
发病后用浓石灰水局部灌淋,并停止供水,待局部泥土发白后小心挖出,并将其运至较远的地
方深埋。
9.3.1.4白色石膏霉
培养料发酵要彻底,忌腐熟度不够,水分偏大,PH值偏高,局部发病时可用石碳酸溶液喷
洒,加强通风,降低畦面空气的湿度。T/LBLSYJ001—2018
T-LBLSYJ 001—2018 双孢菇种植栽培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20 17:35:0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