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全文最新的团体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20 B 05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Fresh Corn Safety Production 2014 - 02 - 28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4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2016—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乾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玉山、孙云云、刘慧涛、窦金刚、沙洪林、王立春、王永军、任军、边少锋、 魏春雁、吴海燕、谢佳贵、陈宝玉、邵国辉、关长彤。 I DB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鲜食玉米安全生产的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灌水、田间管理、病虫草 害防治、适时采收、包装贮藏运输和生产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鲜食玉米安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4616 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GB/T 29372 食用农产品保鲜贮藏管理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3 甜玉米 NY/T 524 糯玉米 NY/T 1197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NY/T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鲜食玉米 fresh corn 适用于鲜食或鲜果穗加工的玉米类型。鲜食玉米分为糯玉米、甜玉米、笋玉米,以及适合鲜食或鲜 果穗加工的其它类型玉米。 3.2 鲜穗 fresh ear corn 鲜食玉米生长到乳熟期采收的玉米穗。 3.3 糯玉米 waxy corn 1 DB22/T 2016—2014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2%的一种玉米类型。 3.4 甜玉米 sweet corn 鲜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10%的一种玉米类型。 3.5 笋玉米 baby corn 有别于粒用或青贮,以采收鲜嫩幼果穗(在玉米抽丝前后采收的、没有鼓粒的幼嫩雌果穗,形似竹 笋)为食用部分的玉米类型。 3.6 隔离种植 isolation cultivation 采用空间或时差防止花粉直感的种植措施。 3.6.1 空间隔离 distance isolation 不同类型玉米同期播种时,利用自然屏障或设置隔离带进行隔离的种植措施。 3.6.2 时差隔离 time isolation 相邻种植的不同类型玉米错开授粉期的种植措施。 4 选地与整地 4.1 选地 4.1.1 产地环境 要求无农业污染源,生态环境良好,应符合NY/T 5110规定。 4.1.2 土质 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应符合GB 15618规定。 4.1.3 水质 农田排灌设施配套,排灌自如,应符合GB 5084规定。 4.2 整地 4.2.1 时期 灭茬、整地可在采收后或春季播种前进行。 4.2.2 方法 2 DB22/T 2016—2014 采用机械灭茬,灭茬后起垄,达到可播种状态。 4.2.3 技术要求 灭茬深度≥15 cm,碎茬长度﹤5 cm,漏茬率≤2 %。 5 品种选择 5.1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鲜食玉米品 种。同时兼顾市场对鲜穗的特殊要求来选择品种。 5.2 鲜食玉米种子纯度≥96.0 %,净度≥98.0 %,发芽率≥90 %,含水量≤13.0 %。购种后,及时做 发芽试验。 6 播种 6.1 种子处理 6.1.1 去杂 播种前,将种子精选,确保种子中没有虫霉粒、杂物,籽粒均匀一致。 6.1.2 分级 对种子进行分级处理。 6.1.3 晒种 播种前,选晴天将未包衣的种子摊开在阳光下翻晒1 d~2 d;可达到杀菌、提高温度、打破休眠、 增强酶的活性的作用。 6.1.4 等离子处理 未包衣的种子可采用等离子技术,以1.0 A剂量处理2 次~3 次。 6.1.5 种子包衣 选择通过国家批准登记的高效低毒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应按农药标签要求使用。 6.2 适期播种 6.2.1 播期 播种时期应根据气象条件、品种特性,并结合鲜食玉米市场供应时间、加工厂的生产季节等因素来 综合考虑,春季最早播种期应在耕地5 cm~10 cm深土壤温度稳定通过8 ℃~10 ℃时开始播种,如采用 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3 d~5 d播种。秋季错期延后生产必须保证在初霜前达到采收标准。 6.2.2 密度 按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地力较高、水肥充足的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地力低的地块 可适当减少种植密度。 6.3 隔离种植 3 DB22/T 2016—2014 6.3.1 空间隔离 鲜食玉米与其他同期播种的玉米在无隔离物时空间隔离直线距离不低于1000 m,利用山岗、树林、 村庄等自然屏障隔离,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 6.3.2 时差隔离 达不到空间隔离要求的,采用时差隔离,同其它玉米品种错开授粉期种植,一般错开授粉期25 d~ 30 d。 7 施肥 7.1 原则 肥料合理使用,应符合NY/T 496 规定。 7.2 用量 推荐施肥量见表1。 表1 推荐施肥量 地力水平 N 用量 2 P2O5 用量 2 K2O 用量 有机肥用量 2 kg/hm kg/hm kg/hm m3/hm2 高 180~210 120~150 110~130 30~40 中 150~180 90~120 90~110 20~30 低 120~150 60~90 70~90 10~20 7.3 方式 重施基肥,90%的磷肥、60%的钾肥、全部有机肥及20%的氮肥做基肥;10%的磷肥作种肥,做到分层 施用;80%的氮肥和40%的钾肥苗肥、穗肥追施,追肥深度≥10 cm。 8 灌水 8.1 原则 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规定。 8.2 用量 玉米生育期内灌溉用水量与降雨量总和要达到400 mm以上,灌水时避开玉米盛花期。 8.3 方式 应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变化,及时采取灌排水措施,确保鲜食玉米孕穗期稳健生长,收获前几 天适当控水,以提高品质。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见表2。 4 DB22/T 2016—2014 表2 鲜食玉米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 9 生育期 苗期 拔节期 抽雄吐丝期 灌浆期 田间持水量 50%~60% 65%~75% 70%~80% 70%~80% 田间管理 9.1 定苗 当鲜食玉米5片可见叶时进行定苗。 9.2 去分蘖 玉米5片展叶期开始去除分蘖,除分蘖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主茎。在晴天上午9:00到下午17:00点之 间进行为宜。 9.3 查田、清田 播种后要经常查看田间出苗情况,及时清除田间弱苗、病株、杂株及田间地头杂草。 9.4 深松 6月下旬,雨季来临前进行垄沟深松,深度25 cm~30 cm。 9.5 中耕、追肥 在玉米拔节后期,进行垄沟深追肥,入土深度≥10 cm,同时中耕起垄。 9.6 授粉 在授粉阶段,遇到不良天气时,应做好人工辅助授粉工作,提高雌穗受孕结实率。 10 病虫草害防治 10.1 原则 10.1.1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 学防治为辅”的安全生产防治原则。 10.1.2 农药使用按 GB 4285 规定执行。选择通过国家批准登记的农药产品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应严 格按农药标签要求使用,不得擅自提高用药剂量。 10.2 技术措施 10.2.1 生物防治玉米螟 10.2.1.1 白僵菌防治 鲜食玉米种植比较集中地区,在5月上、中旬,如发现有越冬玉米螟幼虫爬出秸秆垛活动时,即可 用白僵菌菌粉封垛。在玉米秸秆垛的茬口面,每隔1m左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 cm深,将机动喷粉器的 2 喷管插入洞中进行喷粉。或在7月上、中旬,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白僵菌菌粉(7.5 kg/hm )与细沙(60 2 kg/hm )混拌均匀,撤于玉米心叶,每株用量为1g左右。 5 DB22/T 2016—2014 10.2.1.2 赤眼蜂防治 在 6 月末 7 月初玉米螟产卵高峰期两次释放赤眼蜂。第一次释放赤眼蜂(10.5 万头/hm2),间隔 5 d~7 d 后再释放第二次(12.0 万头/hm2)。 10.2.2 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 具体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参见附录A。 11 适时采收 11.1 糯玉米授粉后 23 d~28 d 进入乳熟期,此时可撕开苞叶查看子粒成熟度,用手指按籽粒有弹性, 划开籽粒,有少量浆液溢出,此时采收为宜。 11.2 甜玉米授粉后 20 d~23 d 进入乳熟期,此时可撕开苞叶查看子粒成熟度,划开籽粒,有大量浆 液溢出,此时采收为宜。 11.3 笋玉米在抽丝前后,幼嫩雌果穗没有鼓粒时收获为宜。 12 包装贮藏运输 应按GB/T 29372和 GB/T 24616规定执行。以采收后5小时内供应市场鲜销或加工冷藏为宜。 13 生产记录 建立生产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 6 DB22/T 2016—2014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表A.1 病虫草害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名称 使用药剂 用药量 使用方法 施药时期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及安全间隔期 丝黑穗病 地下害虫 60 克/升戊唑醇种 1:500-1000(药 子处理悬浮剂 种比) 400 克/升萎锈·福 1:200-250(药 美双悬浮剂 种比) 15%三唑酮可湿性 1:167-250(药 粉剂 种比) 20%吡·戊·福美双 1:50-60(药种 悬浮种衣剂 比) 16%辛硫·福美双悬 1:40-50(药种 浮种衣剂 比) 18.7%丙环·醚菌酯 50-70 毫升/亩 种子包衣 拌种 拌种 种子包衣 种子包衣 喷雾 悬乳剂 病害初发期施药 1-2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2 次,间隔 7-10 天, 次,安全间隔期 21 每亩制剂用量 50-70 天。 毫升兑水 45-60 升 大斑病 均匀喷雾。 250 克/升吡唑醚 30-50 毫升/亩 喷雾 菌酯乳油 70%丙森锌可湿性

pdf文档 DB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016-2014 鲜食玉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29:0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