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全文最新的团体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21.100 J 11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74—2018 代替 DB34/T 1974—2013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Ultrasonic Testing Procedures in Service Cableway Drive Axle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0 - 2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20 实施 发 布 DB34/T 1974—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1974-2013《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与 DB34/T 1974-2013 相比 作如下修改: ——修改了检测仪器应符合的标准,增加了 4.3 探头和仪器与探头组合性能的要求; ——修改了 4.3.2 纵波小 K 值探头的频率范围; ——增加了 4.4.3 纵波直探头检测对比试块 CS-2; ——修改了 5.1.1 纵波直探头的检测灵敏度调整方法; ——增加了 5.2.1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检测前的资料审查; ——增加了 5.2.2 检测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增加了 5.2.3 检测时的扫查灵敏度和灵敏度补偿; ——增加了 5.2.4 缺陷当量的确定方法; ——修改了 5.2.5“核对灵敏度”为“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修改了 6.1.1 单个缺陷引起缺陷波波幅变化的质量分级内各等级对应的缺陷当量直径; ——修改了 6.1.2 由缺陷引起底波降低量的质量分级内等级对应的底波降低量; ——删除了“根据索道及相关轴类的规范进行质量验收,或双方协议的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增加了 6.2 纵波小 K 值检测结果如有怀疑时的处理办法;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 本标准起草人:罗龙清、史红兵、夏智、刘海、高坤、陈强、王春发、凌兵、尹领。 本标准 2013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34/T 1974—2018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检测的一般要求、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检测结果的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超声波脉冲反射法从端面对在役锻钢驱动轮轴进行超声波检测,其他在役锻轧轴类也 可参考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奥氏体粗晶钢制驱动轮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604.1 无损检测 术语 超声检测 NB/T 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NB/T 47013.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 TSG Z800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604.1 和 NB/T 47013.1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一般要求 4.1 检测人员 超声检测人员应按照 TSG Z8001 的要求取得相应超声检测 Ⅱ 级或 Ⅱ 级以上资格。 4.2 检测仪器 超声检测仪器、探头及检测仪器和探头的组合性能应符合 NB/T 47013.3 的相关规定。 4.3 4.3.1 4.3.2 4.3.3 探头 纵波直探头的晶片直径 14 mm~30 mm,检测频率一般为 2.5 MHz~5 MHz。 纵波小 K 值探头晶片直径 10 mm~25 mm,检测频率为 4~5 MHz。 纵波小 K 值探头角度见表 1。 1 DB34/T 1974—2018 表1 4.4 轴长 H 角度 mm ° ≤500 8°~10° >500-1000 5°~8° >1000-2000 5° 对比试块 4.4.1 应采用声学性能与被检轮轴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制成,应预先用超声检测方法在较高灵敏度的情 况下仔细检查对比试块用材,不得有大于或等于φ2 mm 平底孔当量直径的缺陷。 4.4.2 对比试块的外形尺寸应能代表被检驱动轮轴的特征,试块的长度与被检驱动轮轴的长度相对应。 4.4.3 纵波直探头应采用 CS-2 对比试块。 4.4.4 纵波小 K 值探头斜射对比试块 ——人工缺陷反射体(切槽)位于对比试块每隔 H/4 深度并应垂直于轴线,人工缺陷反射体的形 状和尺寸如图 1 所示。 人工切槽 K H/4 b=1.5mm F1 H/4 H θ F2 H/4 F3 H/4 F4 注: H 表示对比试块的长度,一般选 1000mm; r 表示对比试块的半径,一般选 100mm; L 表示人工切槽长度,mm; b 表示人工切槽深度,mm。 图 1 人工切槽 5 检测程序 5.1 2 检测灵敏度 L r DB34/T 1974—2018 5.1.1 纵波直探头检测时,使用 CS-2 试块,根据检测范围依次测试一组不同深度的φ2 mm 平底孔(至 少 3 个),制作距离-波幅曲线,并以此作为基准灵敏度。 5.1.2 纵波小 K 值斜探头检测时,采用纵波小 K 值斜探头从上端面进行检测,以人工缺陷 F1、F2、F3 和 F4 的反射波高作距离波幅曲线,并以此作为基准灵敏度。 5.2 检测程序 5.2.1 资料审查,审查被检轮轴炉号、锻(轧)号、热处理和机加工方式等原始资料,查阅历次检测 报告和运行记录,了解相关技术要求。 5.2.2 在轮轴的端面进行 100%纵波直探头和纵波小 K 值斜探头扫查,检测端面的表面粗糙度 Ra≤ 6.3μm,应无影响耦合的氧化皮、污物、油漆以及凹坑等缺陷。如有上述情况,应使用适当的方法清 除,以满足检测要求。 5.2.3 调整仪器的灵敏度,扫查灵敏度在基准灵敏度基础上提高 6 dB,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敏度补 偿。 5.2.4 一般采用距离-波幅曲线确定缺陷当量。 5.2.5 在检测结束时,需对仪器和探头系统进行复核,如发现异常,重新校准灵敏度,再进行检测。 6 检测结果的评定 6.1 直探头检测结果质量分级评定 6.1.1 单个缺陷引起缺陷波波幅变化的质量分级见表 2。 表2 等 级 缺陷当量直径 6.1.2 Ⅰ Ⅱ Ⅲ Ⅳ Ⅴ ≤φ2 ≤φ3 ≤φ4 ≤φ4+6 dB >φ4+6 dB 由缺陷引起底波降低量的质量分级见表 3。 表3 等 底波降低量 级 BG/BF Ⅰ Ⅱ Ⅲ Ⅳ Ⅴ ≤6 ≤12 ≤18 ≤24 >24 注:本表仅适用于声程大于近场区长度的缺陷。 6.1.3 6.1.4 6.2 不允许存在密集缺陷。 当检测人员判定反射信号为白点、裂纹等危害性缺陷时,轮轴的质量等级为Ⅴ级。 纵波小 K 值斜探头检测结果质量评定 在用驱动轮轴超声检测时,如在轮轴侧面和键槽根部出现高于对比试块切槽回波的缺陷反射波时, 应予以判废,如有怀疑时,应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一步确认。 3 DB34/T 1974—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典型缺陷信号的判别 A.1 当底波高度基本不变,示波屏出现单独缺陷回波,说明存在单个分层、裂纹等。 A.2 示波屏出现缺陷回波甚多,波与波之间间距甚小,有时波的下沿边成一片,这种缺陷为密集缺陷 回波。密集缺陷可能是疏松、非金属夹杂物、白点或成群裂纹。 A.3 当缺陷回波很高,并且有多次重复回波,而底波严重下降甚至消失时,说明存在平行于端面的大 面积缺陷。 A.4 当缺陷回波和底波都很低甚至消失时,说明存在大面积倾斜于端面缺陷或在端面附近有大缺陷, 或驱动轮轴材料晶粒过大。 当示波屏出现密集的彼此相连的缺陷回波,底波明显下降或消失时,说明存在疏松、非金属夹杂物、 白点或成群裂纹。 4 DB34/T 1974—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轴类超声波检测报告 轴类超声波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 工 件 器 材 及 参 数 技术 要求 锻件编号 炉批号 锻件材料 牌号 锻件 规格 检测部位 表面状态 仪器型号 检测方法 探头型号 扫查方式 试块型号 扫描调节 mm 试块厚度 mm 耦合剂 □水 检测灵敏度 dB 表面补偿 检测标准 检测比例 合格级别 检测工艺编号 序号 缺陷位置 □机油 □甘油 □工业浆糊 dB 缺陷当量 评定级别(级) 备注 检 测 结 果 检测结论: 1、 2、检测部位及缺陷位置、缺陷尺寸详见轴类超声检测部位示意图。 检 资 测: 格: 日 期: 审 资 年 月 日 日 批准: 核: 格: 期: 年 月 日 日 期: 年 月 日 5 DB34/T 1974—2018 C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轴类超声波测量部位示意图 轴类超声波测量部位示意图 报告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df文档 DB34-T 1974-2018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1974-2018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1974-2018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1974-2018 在役索道驱动轮轴超声波检测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1:46:0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