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全文最新的团体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点击 加入 标准互相分享 微信群
ICS 65.020 DB37 B 01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1306—2020 代替 DB37/T 1306—2009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for Pleurotus nebrodensis production 2020 - 02 - 25 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3 - 25 实施 发 布 DB37/T 1306—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7/T 1306-2009《无公害食品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与DB37/T 1306-2009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删除了无公害食品白灵菇的定义,增加了质量要求内容(见 3 和 2009 年版的 3.1); ——修改了产地环境质量要求(见 4); ——修改了白灵菇栽培设施和基质配方,修改了接种等其它环节生产技术要求(见 5); ——删除了二潮菇管理的内容(见 2009 年版的 5.7.2.5); ——合并了“保质采收”和“加工、包装与贮运”为“采收及采后处理”,并修改了其内容,增加 了白灵菇包装前预冷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储藏和运输的环境温度参数(见 5.7.3 和 2009 年版的 5.7.3 和 5.8); ——修改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内容,删除了化学农药防治措施(见 6 和 2009 年版的 6); ——修改了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见 7); ——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修改了附录 C 的名称和性质。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创 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惠民齐发果蔬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任海霞、黄春燕、孙德光、李晓博、任鹏飞、李瑾、单洪涛、吴元元、 赵敬聪。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7/T 1306-2009。 I DB37/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的质量要求、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 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灵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3.1 质量要求 感官要求 菇体新鲜肥厚、端正完整、掌状或棒状、色泽洁白、不畸形、无病斑、无虫蛀、无异味、无杂质。 3.2 理化指标要求 应符合GB 7096和NY/T 749的要求。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 的地方;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排放区域,水源水质清洁,土壤无污染;菇棚周围500 m内 1 DB37/T 1306—2020 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染物及畜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与医院、生活区、公路及其它公 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 5 生产技术 5.1 栽培设施 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利于防控病虫害。采用东西长60 m~80 m、内宽9 m~11 m的 冬暖式半地下塑料大棚或新型控温大拱棚。棚内地面可下挖30 cm~40 cm,墙体厚0.8 m~1.2 m,北墙 高出地面2.5 m以上,每隔3 m设一个高出地面30 cm、直径为30 cm~35 cm的通风孔或安装排气扇,棚 内立体出菇菌墙、菇畦或出菇床架设为南北向,操作道宽70 cm~80 cm。棚顶覆盖单层或双层薄膜,上 覆保温被,高温季节棚顶上方架空50 cm搭盖遮阳网,菇棚两端装置湿帘和风机。 5.2 栽培季节 以秋季接种制袋、冬春季出菇为宜。以第一潮出菇日期为限,提前80 d~95 d接种为宜。自9月上 旬开始制作菌袋,采取熟料袋栽、控温室发菌方式,大棚出菇适期在12月上中旬至翌年4月上中旬。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选用经过出菇试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菌株)。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 不同菇形(如掌状、棒状等)的白灵菇品种。 5.3.2 菌种培养贮存 菌种扩繁制作按照NY/T 528的技术要求进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4 ℃~6 ℃的冷藏箱内,控制 传代次数在3代以内;成品固体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阴凉干燥洁净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不宜长期 贮存。 5.3.3 菌种质量要求 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NY 862的要求。 5.4 5.4.1 原辅材料 主辅原料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白灵菇的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秸、阔叶树木屑、豆秸、麦麸、米 糠、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主辅原 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暴晒2 d~3 d。 5.4.2 生产用水 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用水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 水等。喷水中不应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4.3 基质添加剂 2 DB37/T 1306—2020 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生长 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 5.5 培养料配制和栽培袋制作 5.5.1 栽培基质配方 宜选择以下配方: a) 配方 1:棉籽壳 45 %,玉米芯 30 %,麦麸 12 %,豆粕粉 6 %,玉米粉 4 %,硫酸钙 1 %,轻质 碳酸钙 1 %,石灰粉 1 %; b) 配方 2:玉米芯 52 %,阔叶树木屑 20 %,麦麸 15 %,大米糠 5 %,棉仁饼粉 5 %,硫酸钙 1 %, 轻质碳酸钙 1 %,石灰粉 1 %; c) 配方 3:玉米秸 35 %,棉籽壳 22 %,豆秸粉 18 %,麦麸 15 %,豆粕粉 4 %,玉米粉 3 %,硫 酸钙 1 %,轻质碳酸钙 1 %,石灰粉 1 %。 5.5.2 拌料 拌料时先将硫酸钙、石灰粉、轻质碳酸钙与麦麸、大米糠、饼(粕)粉、玉米粉混合均匀,再与棉 籽壳、玉米芯、玉米秸、豆秸及自然预堆2~3个月的阔叶树木屑混合,最后加水搅拌均匀,调节基质含 水量62 %~65 %、pH 6.8~pH 7.2。 5.5.3 装袋 采用17 cm×35 c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短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380 g,或采用15 cm ×55 cm×0.004 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长菌袋)栽培,每袋装干料约700 g。 5.5.4 灭菌 装袋完毕及时进行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在0.15 Mpa蒸汽压力下灭菌维持3 h或常压100 ℃蒸汽 灭菌12 h,焖3 h~5 h。 5.5.5 接种 灭菌后移出菌袋,自然冷却至室温,及时在接种工作台或接种机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短栽 培袋打开袋口将菌种接入接种穴内,快速用套环封口;长栽培袋打穴接种,外套消毒聚乙烯膜袋发菌。 也可采用液体菌种接种。 5.6 发菌培养及后熟管理 发菌场所要求环境清洁干燥,通风避光,菌袋料温控制在24 ℃~26 ℃。定期消毒与检查,发现杂 菌污染袋,及时挑出。经40 d~45 d菌丝可长满菌袋,需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在温度22 ℃~24 ℃、空 气相对湿度60 %~70 %的环境下再培养35 d~50 d,才能转入出菇阶段。棒状品种发菌较快,后熟时间 也较掌状品种短。后熟期应加强发菌室通风换气,同时要注意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后熟阶段后期光线强 度达到200 lx~300 lx的散射光为宜。若后熟期温度偏低,后熟时间可适度延长。菌袋菌丝生理成熟的 标志为:菌丝发育浓白,菌袋坚实,具有弹性,形成一定菌被,部分菌袋在塑料膜和菌料表面间隙部位 开始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 5.7 5.7.1 出菇方式与出菇管理 出菇方式 3 DB37/T 1306—2020 短菌袋采取棚内菌袋横排墙式或床架式单端出菇方式;长菌袋栽培以横卧方式排放于畦床上,接种 穴向上半覆土定位出菇。或将长菌袋脱膜切成两段,短菌袋直接脱膜,袋口端面向上立栽于畦床覆土出 菇。 5.7.2 出菇管理 5.7.2.1 定位搔菌 待菌袋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移入消毒过的菇棚内排放,开始出菇管理。打开袋口,将菌种块及周 围部位直径约3 cm的菌皮去掉,长菌袋可将接种穴菌种块挖掉,以增加菌丝透气,促其定位出菇。搔菌 后应适度增加空气湿度,不使搔菌处料面干燥。此阶段菇棚内温度控制在15 ℃~20 ℃为宜,空气相对 湿度保持在75 %~80 %,时间为5 d~7 d。 5.7.2.2 低温及温差刺激催蕾 当菌袋搔菌处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即开始进行低温及温差刺激催蕾,要求白天菇棚内温度保持在 13 ℃~18 ℃,最高温度勿超过20 ℃;夜间棚温控制在3 ℃~8 ℃,最低不低于0 ℃;昼夜温差应保 持在10 ℃以上(5 d~7 d);空气相对湿度应不低于80 %;同时保持300 lx~800 lx光照度和大棚通 风良好。经连续10 d~15 d的低温及温差刺激,搔菌处可分化出白色米粒状原基。 5.7.2.3 疏蕾控株 当原基发生后,菇棚内保持12 ℃~15 ℃的相对稳定温度,勿超过20 ℃和低于10 ℃;采取畦间浇 水和对地、对空喷雾的方法保湿,喷水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将水喷到袋口内,使大棚空气相对湿度增 至85 %左右;喷水后及时轻通风约1 h,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和一定的散射光,约5 d~7 d可形成白

pdf文档 DB37-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1306—2020 白灵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5:32:3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